俞畅官方网站
http://1992.diaosu.cn
俞畅首页>文章>正文

由俞畅先生《往回走的男人》引发的启迪——病毒肆虐中,或许未来已来

更新时间:2024-04-26 08:33:15 作者:俞畅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由俞畅先生《往回走的男人》引发的启迪——病毒肆虐中,或许未来已来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欧阳一民

     疫情当前,我们刚倾举国之力歼敌于武汉城下,纽约却沦为更严重的疫区,成文时美国确诊人数超过中国。在这个仍提倡“居家简出”的大背景下,我一个常去俞先生家蹭茶喝的后生,有幸见证了该作品——《往回走的男人》的诞生。画纸上,湛蓝的大气中,一个幼时的尼安德特人面带迷惘,试图把握虚空,而下肢在用力往回迈进。我能从扭动的身躯、模糊的面庞看出某种不甘,但真打动人的是画中“往回思索”的哲学意味。可惜我不是艺术中人,作为一个从事商业投资的后生,我的“技术性分析“也只能到此为止。

     我常倾佩俞先生他们这一代所历经的沧桑。大历史这艘巨轮裹挟着他们成长,历练他们的意志,也最终回馈他们的付出。我羡慕他们的磨砺,却不想经历他们的经历,因为对历史爱好者来说,能做一个“历史大事件”的叶公好龙者最幸福。却不想,天灾突降,看看眼下吧,世界一片大乱:意大利、西班牙沦陷自不必说;英国用群体免疫开启“社会达尔文”实验;19年底还在高歌猛进的美国股市短期内四次熔断,近2000万人失业,而国会山的老爷们还忙于党同伐异,甚至围绕“应否带口罩”的理性判断被政治议题左右;有人舍身救病患,有人急于写日记,社会舆论对立,价值冲突加剧,经济形势向坏。世界历史发展正因为“冠状病毒”突然加速,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暴风般卷来。“For now, the only certainty is uncertainty”,“现在,唯一的确定就是不确定”,这句话自2016年以后成为经济学家最爱用的短语,用来为自己的预测滞后解嘲。眼下疫情加剧了世界的“不确定性”,因此乱象丛生是肯定的。所以,我想俞先生的作品虽诞生在瘟疫蔓延的不幸时刻,却更显示其意义,这代表坚持反思、坚持思考的理性力量,代表稳定社会的“锚”。故在此借俞先生作品发表的机会,我以一个90后角度来反思这场“庚子国难”。

    “不确定性”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必然的,《人类简史》作者近期写道“是的,风暴将过去,人类将继续存在,我们大多数人仍将活着,但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”。是的,一个新的世界,眼下所有的问题,并非“左右之争”,更不是“机遇”,而是“新旧迭代”。跨过危机活下来的强者,他们会把冷静的思考,投射到那个终将到来的未来。而有幸生活在中国的我们,或许已经领先半个身位。

     回忆2003年,非典爆发,却成就了淘宝、京东;新浪、搜狐、网易第一次实现盈利;03年,我注册了第一个QQ号,成为2亿用户的一员。非典证实了数字移动技术和互联网的有效性,因此成为使互联网在中国崛起为真正的大众平台的转折点。有人会说这是“幸存者偏差”,诚然,不确定性是残酷的,我们全力救治每一个生命,并无比感伤逝去同胞时,市场经济仍然延续无情。这个冬天我也亲眼见到了餐厅凋敝,工厂停转,失业和破产,身边普遍悲观看待持续下滑的经济。这些不可避免,甚至我们应该庆幸,冠状病毒大概率加速了中国经济转型,倒逼企业、个人去思考发展,反思过去40年“上半场”急速发展埋下的短板,更为新一代年轻人扫去了历史包袱。

    就以我长期从事的地产为例,疫情期间高度便捷的网上办公引发对写字楼价值的再思考,甚至由网络办公创新出优于传统公司形式的新合作分工模式。同时,长达2个月的疫情,进一步挤压了中小地产商生存空间,活下来成为首要任务,也迫使大房企利用等待时间思考产品革新,围绕“住房不炒”的命题思考和调整地产项目投融资方式。

    在我们生活中,疫情强化了外卖和生鲜配送消费习惯,众多专为外卖而设计的饮食产品快速更新,号称千年不易的传统餐饮服务业也必须进行经营模式转变。尤其令我深刻的是教育,我观摩了多地的直播授课,内容多由当地教委统一制作,使得山区的孩子通过遍布的4G网络也能享受稀缺名师资源,对于教育公平,教学质量确实是一场提升。而在年轻人阵地,如B站(BILIBILI.com),自媒体形式的教育内容、公开课被大量上传,以我爱看的经济内容为例,不少的作品深度、可传播性超过已吴晓波、叶檀等一批经济学家或媒体人。所以,在这次国难中理性的分析者认为:“有一个客观的事实地摆在全世界眼前:在中国,为新经济,新世界而准备的基础设施建设,已经无比地完善了,经济社会的转型没有技术障碍,所谓的障碍主要是习惯障碍和思想障碍。”麻省理工未来实验室的主任伊藤穰一在新书《爆裂》里阐述了未来企业九个生存原则:"涌现优于权威、拉力优于推力、指南针优于地图、风险优于安全、违抗优于服从、实践优于理论、多样性优于能力、任性优于力量、系统优于个体"。这些都在中国抗击疫情中积极地涌现出来了,更不用说我们坚定的抗疫措施和西方“群体免疫”形成了高度反差。未来固然无法预测,但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,更值得我们记住好当下的每一天,抓紧时间反思发展问题,思考前进方向,建立起真正的自信。再次感谢大瘟疫中俞先生启迪反思的作品。

    最后,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俞先生作品中呈现的“无边界”涵义。画中,历练的线条铺陈强健的肌体,在纯洁的大气层中,呈现出一个没有边界的个体,这个孤独的尼安德特人用力伸手希望把握命运,痴痴的张嘴似乎想得到历史的回应,但尼安德特人最后的悲剧无法挽回。俞先生精妙的用“无边界”的变现方式为了我们展现了大自然、大历史面前个体的渺小,恰如当下面对病毒的我们。时代正等待我们做选择,在危机中,是选择构筑壁垒,还是拥抱全球化;是把病毒污名为“武汉病毒”,还是开展国际合作。我仍相信随着发展,未来将越来越淡化边界,行业颠覆、技术迭代,人为的设立边界迟早被历史碾碎。行文至此,想起去年《中国工厂》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时候,电影最后一个镜头,是机器人和背后迷茫的美国工人。也许未来边界不是人和人,因为据最新的研究表明,尼安德特人没有被智人同化,而是大概率被我们祖先果腹了。因此我们向着未知前行,始终要心怀敬畏,不要狂妄,保持理性,反思历史,一如《往回走的男人》。


评论

发表评论

微信

微博